搜索

综合信息

心释园
智虹人资学堂
试听中心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400 655 0919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北站路140号22楼(2205-2208)

行为偏激儿童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6-06-14 14:26:51 作者:小编

1、求助者资料

  王某,男, 21岁,大学三年级学生。家居农村,父亲是乡村医生,母亲家庭妇女。早期生活无忧无虑,家境相对优越,家教严格,自我要求甚高。性格内向,行为谨慎,个性敏感多疑,自我保护和心理防御意识较强,阅读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刊。

  2、主诉内容

  当事人对“细菌”概念非常敏感,并且总是把细菌与“癌症”联系起来。平时别人一提癌症的事,或在书上看到有关癌症的内容,心理就特别不自在,赶紧逃离。在生活中特别害怕“脏”的东西,怀疑有细菌存在,平时洗脸要花很长时间,总觉得洗脸池里有细菌,必须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洗,每次洗手要求自己洗20下以上,少了就得重洗。晚上放衣服时,总要小心谨慎,有时要反复放好几次,不然就觉得有细菌在上面,非常难受。早晨穿衣服也是如此,有时穿上了,觉得不符合自己要求,就得脱下来再穿一次,甚至多次。在与人交往方面,不敢接触别人,怀疑别人有癌细菌。

  3、背景资料

  大学一年级时的暑假,在校外租房子与一个朋友合住做家教。朋友的女友来玩,在我的床上躺了一会(没有发生性关系) ,但我觉得这个女孩身上不干净,会有性病之类的东西。第2天我就把床单洗了, 并且反复洗了好几遍。从此尽量不与这个朋友交往,并且开始对细菌有点敏感了。对细菌真正敏感是从“非典”开始的,因为我知道SARS病毒是绝症,我们国家还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所以特别惧怕细菌病毒之类的东西,在生活中卫生防范特别严格。对癌症的恐惧是在“非典”过后回家的那段日子里发生的,父亲是乡村医生,家里常有病人看病,有一

  个癌症病人的家属来家里找父亲,父亲不在家,他找到我的房间里,并坐到了我的床上。虽然我知道“癌”不传染,但对他摸过的门把手、他坐过的椅子之类的东西还是非常敏感、恐惧,从此就非常惧怕与“癌”有关的一切东西了。有一次有个老师无意中说了她的母亲得了癌症,我就不愿意上她的课了,更不敢到她的办公室去了,有时遇到这个老师也总是躲得远远的。

  4、心理测验

  5、观察

  6、分析与诊断

  根据来访者的症状表现,当事人的心理障碍问题被诊断为“恐癌症”,该病症是高焦虑类恐怖症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症状特征是:患者对与癌有关的一切物体或情景,都会产生持续的紧张、毫无理由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并出现回避反应;患者明知该物体或情景并无威胁,该反应不合理,但不能自控,常伴有强迫行为、仪式动作发生。从心理动力学角度分析,恐怖症( Phobia)是对焦虑的防御反应,这种焦虑是由与性和攻击情感冲动相关的潜意识冲突所引起的,并且患者的完美主义人格,胆小羞怯、谨慎内向、依赖性强等个性特点,是该病症发病的重要内在条

  件。恐怖症患者的强迫行为、仪式动作是患者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条件作用的结果,是在某种应激情景下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由于这种反应能在客观上减轻当事人的焦虑感受,因而也就起着负强化的作用,并发展成为自身习得性行为中的一部分。

  在“非典”疫情下人们通常会做出应激反应,由于媒体宣传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对SARS病毒的判断能力下降,更加加重了他们的恐慌与焦虑心。当事人对细菌的恐怖是当事人对“非典”疫情所做出的自我防御反应。另外,当事人对世界确认感的丧失和自我自主感的扭曲往往会导致其对外部世界和自我的强求,产生绝对确定的需要、完美主义的需要、绝对安全的需要等,当这种不合理的心理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自我就会感到焦虑、恐慌,非要做些

  什么来安慰自己不可,从而成为当事人恐癌症发病的重要内因条件。由此可见,当事人的强迫行为、仪式动作等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逃避,是满足其病态的心理需要,这种病态心理需要主要与其强迫型人格产生的不良适应有关 。

  7、咨询目标


    8、咨询和治疗方案

  引导当事人分析病源条件,特别是症状首次出现的条件, 是促进当事人产生认知领悟的基础 。当事人明知“癌”不会传染,也不会对自己真正构成威胁,但仍然产生恐怖情绪和回避反应,这说明当事人恐惧的不是病菌,逃避的也不是病菌,那么,当事人真正恐惧的是什么? 他又在逃避什么?帮助当事人寻找和领悟恐怖情结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当事人克服心理障碍的关键。

  1) 运用精神分析疗法的“践悟技术”

  运用此技术引导当事人从潜意识层面深刻分析自我及自我所面临的问题,使当事人领悟到自己对癌的恐怖反应是其强迫型人格对现实不良适应的结果,是对焦虑的一种自我防御反应。当事人对癌的恐怖回避反应以及强迫行为、仪式动作是一种幼稚的逃避行为,进而促使当事人勇敢地面对和积极解决自我和自我面临的问题,不再逃避。

  2) 运用行为疗法的“系统脱敏技术”和“思维阻断技术”

  首先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详细的行为训练计划,并取得了患者的认同。该计划主要包括3项内容: 4周的暴露训练; 4周的反应阻止训练;家庭作业和自我管理内容要求。

  在实施暴露治疗的操作过程中,主要采取了系统脱敏技术:让患者接受一个“手脏”了的现实,把一块带有“细菌”的纱布放进患者手里,要求暴露1小时,在患者体验焦虑期间不允许洗手,并要求患者每10分钟报告1次焦虑感受,直到患者不再有明显焦虑时,才允许患者洗手。

  在进行暴露训练的同时还配合使用了思维阻断技术。当事人在接受1小时的暴露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因关系联想而产生强烈的焦虑体验,这时配合使用思维阻断技术,主要作用是阻断当事人的关系联想,减缓焦虑感受,延长暴露时间,具体操作是:在当事人出现关系联想后,引导当事人运用计算机键盘的“回车”原理,进行“回车”训练,要求当事人停止当前的关系联想,并对刺激变量重新赋意,进而产生新的选择行为,建立新的反应模式,改变自己的经验感受。同时还鼓励当事人把这种“暴露”训练、“回车”训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加强自我管理。

  3) 运用积极生存疗法(森田疗法)配合使用情绪认知技术

  此技术可以改变当事人的非理性观念,引导当事人主动为改变自我感受而采取积极行动。明知某种行为是无意义的,但就是控制不住地要去做,神经官能症患者的这种通常感受,主要是由当事人的非理性观念造成的,就好像孙悟空与另一个自己(自我的孽障)在斗法。改变当事人的非理性观念,促进当事人人格的健康成长是改变当事人症状感受的关键。

  通过认知分析发现,当事人的非理性观念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 ( 1)绝对确定。一切“脏”的东西都有可能存在“癌病菌”,如果我不能确定,就必须逃离它们。(2)绝对控制。我必须控制自己每次洗手要在20下以上,穿衣服要反复多次直到符合了自己要求的那种意思才行,一旦失去控制就意味着灾难,我就会崩溃。( 3)自主思维。凡是与癌有关的东西,我都会感到不舒服、恐慌、焦虑。

  安全感需要是人类基本的需要之一,但从现实角度看,绝对安全感是不存在的。积极生存疗法(森田疗法)的基本原则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首先,帮助当事人消除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建立合理的、理性观念。(1)意识不能决定物质,与其庸人自扰倒不如勇敢面对。(2)态度影响行为,与其自我强求倒不如顺其自然,坦然地承担“灾难”。(3)行动改变感受,与其关注症状倒不如为所当为,主动采取积极行动。

  其次,为便于当事人在自我管理过程中更好地贯彻“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治疗原则,配合运用了合理情绪疗法的“情绪认知ABC模式”技术,使当事人进一步认识到,恐怖事件并不必然产生恐怖反应,当事人对恐怖事件的态度会影响当事人的主观体验;当事人不是因为焦虑、恐怖而产生回避反应,而是当事人的逃避行为(态度)加重了自己的恐怖、焦虑感受。如果当事人改变对恐怖事件的态度, 不再逃避,那么,结果就会发现:没什么可怕的事情出现,虽然有些不舒服,但自己还是能战胜自己的,多次实践之后,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了。

  面接治疗1个月后,当事人的焦虑、恐怖情绪有明显减缓。从第2个月开始,面接改为每周1次,咨询内容以人格辅导和家庭作业、自我管理指导为主。3个月后,当事人癌恐怖回避行为和强迫行为、仪式动作基本消失。一个学期后追踪调查,当事人已完全恢复正常,情况良好。

  9、预后和评价

  认知领悟在治疗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引导当事人进行病源分析应以尊重当事人的个人意愿与隐私为前提,认知是手段,领悟是目的。在认知领悟治疗的总体框架下,一些具体的心理学技术的运用对治疗是有益的,但就大学生患者而言,及时给予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其个性成长远比单纯地使用心理学技术更重要。


热线电话:400 655 0919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北站路140号22楼(2205-2208)
备案号:辽ICP备086006584号
沈阳智虹职业培训学校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02-2022沈阳智虹职业培训学校 版权所有